近期,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的不断恶化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停火谈判再陷停滞的背景下,当地援助物资持续匮乏的状况依旧难有改观。
“要么冒死领援助,要么饿死在家中”
加沙地带卫生部门2日发布公告称,在过去24小时内,当地医院又记录到9例死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的病例,其中包括1名儿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副执行主任泰德?柴班警告,加沙儿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死亡速度”和严重的人道危机。
他强调,国际社会必须立刻扩大援助规模,否则加沙将面临大规模饥荒,导致更多孩子失去生命。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网:柴班表示,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大规模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已有超过1.8万名儿童遇难。
不仅是儿童,所有加沙民众都承受着食物不足带来的巨大压力。虽然目前以色列方面允许部分援助物资进入加沙,但对于饥饿的加沙民众来说,少量物资的进入无异于杯水车薪。
这也让进入加沙的联合国物资车队频频遭到当地民众的冲击。运送物资的加沙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工作人员表示,正是因为援助物资少得可怜,才引发了运送和发放物资的混乱。
此外,加沙民众还面临以色列军队的威胁。负责“保障”援助物资发放的以军士兵多次向准备领取物资的加沙民众开枪,导致后者陷入“要么冒死领援助,要么饿死在家中”的两难境地。
![]()
英国《每日星报》:加沙民防部门8月1日表示,当天在齐基姆过境点附近,有6人在等待援助物资进入加沙时被以军开枪打死。
由于以色列对陆路运输的限制以及美以支持的私营组织“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对援助物资的分发不力持续加剧着加沙人道主义灾难,以色列方面在国际压力下于近日恢复了对外界向加沙空投物资的许可。
以色列军方称,8月1日,来自约旦、埃及、阿联酋、西班牙、德国和法国六国的飞机在以军的协助下,向加沙空投了126包人道主义援助物资。
以方宣称将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改善对加沙人道主义形势的响应,同时否认有关以色列在加沙故意制造饥荒的指控。
![]()
《以色列时报》报道截图
但加沙民众对这样的援助方式表达了强烈不满。他们表示,空投物资的做法不仅造成了高空坠物伤亡,更加剧了饥饿民众抢夺物资的行为。
为保证对援助物资的公平分发,他们强烈呼吁恢复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模式。
![]()
《纽约时报》:空投援助物资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去年加沙至少有5人因空投事故丧生。
“达到政治目的是美以最优先考量”
既然又低效又危险,以色列为何还要选择空投物资方式并对其大力宣传呢?
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美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妥协结果。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曾强调“不允许(加沙)人道主义危机在特朗普任期内发生”。
![]()
美国《政治报》报道截图
虽然以色列方面否认加沙人道主义危机的存在,但以军的行动表明,以色列的军事目标优先级远高于当地平民的生存权;以色列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有通过制造饥荒来控制加沙的嫌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子昕认为,在如何应对加沙人道主义危机的问题上,美国与以色列存在分歧。
美国不希望因为加沙出现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而让美国承受国际道义方面的牵连责任。而对于以色列政府来说,巩固对加沙的实际控制并进一步扩大占领区域是其当前最为优先的考量。
从种种算计可以看出,无论美国还是以色列,对加沙民众的生死祸福其实都并不关心。维护好自身“国际形象”、达到在相关地区的政治目的,才是它们最重要的任务。
自5月27日开始运行以来,美以支持的“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绕开联合国机构,单方面接管了对援助加沙物资的分发。但事实证明,这一援助机制不仅没有起到救济作用,反而成了制造杀戮的“死亡陷阱”。
据统计,截至8月1日,至少有1373名巴勒斯坦人在寻求援助过程中遇害,其中859人死于“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物资分发点附近,514人死于物资运输路线沿线。
![]()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当地时间8月1日,到访巴以地区的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专程前往加沙了解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分发情况。然而,这一举动被舆论普遍质疑为“做秀”。
李子昕认为,美方是希望通过此举为“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撑腰,以图在未来帮助以色列强化对加沙的控制和侵占。
威特科夫此次访问巴以地区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软”的方面体现在回应国际社会对加沙人道危机的关切,要求以色列采取一些象征性举措来展现改善人道状况的姿态。但同时,支持“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的活动仍被美以视为未来维持乃至进一步强化对加沙一系列激进军事和政治安排的关键基础,所以威特科夫此行还是要为以色列的现行政策背书,这也正是他想要表现出的“硬”的一面。总的来说,美以还是在坚持既定的战略路线。